跳至主要內容

    如何解讀多普勒天氣雷達的風場

    如何解讀多普勒天氣雷達的風場

    謝淑媚
    2019年1月

    香港天文台教育資料裡的「香港天氣雷達觀測」一文簡單介紹了利用多普勒原理探測雨點移近(或遠離)雷達的速度。由於雨點會被風帶動,所以這是一個估算風速值頗好的方法。可是,必須注意的是此速度是沿著雷達波束方向的風的分量,即徑向風速(圖一)。若風與雷達波束平行,徑向風速的值與真實風速相等,若風與雷達波束成垂直方向,徑向風速的值會變為零。徑向風速為零的線稱為零徑速線。
    由雷達影像的徑向風速模樣可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如判斷旋渦存在與否及颱風的風速風向分佈等。圖二顯示一個氣旋式旋渦位於雷達不同方向所產生的徑向風速的模樣。圖中最主要的特徵為偶極結構,或叫「風的耦合」。沿徑向遠離雷達(中心)的方向,在零徑速線(灰色) 的右邊,風吹離雷達(正數,暖色);在零徑速線(灰色) 的左邊,風吹向雷達(負數,冷色)。
    天文台位於大欖角的機場多普勒天氣雷達於2018年8月29日早上成功偵察到一個在馬灣附近發展的水龍捲。水龍捲形成後向北移動靠近汀九橋,最後在汀九附近消散(圖三)。圖四顯示大欖角機場多普勒天氣雷達於該日上午11時26分和11時31分時,雷達掃描仰角為17.0°的徑向風速圖。圖四a至四b紅圈顯示偶極風場結構,即東北風(藍色箭咀顯示風吹向雷達)及西南風(紅色箭咀顯示風吹離雷達)結合成一個「風的耦合」,即表示空氣氣旋式旋轉。
    在香港,水龍捲一般在五月至十月的雨季發生,但它們的出現通常很短暫並非常細小。再者,大帽山天氣雷達(海拔高度約970米) 及大老山雷達(海拔高度約580米) 位於山頂,難以觀測到這類在低空出現的天氣現象。如2018年8月29日的事件,根據圖三及天文台於香港國際機場在該日早上11時30分的雲底高度觀測資料來推斷,水龍捲發生約在600米以下高度。由於大欖角機場多普勒天氣雷達處於較低高度(海拔高度少於100米)及有較高數據解像度,因此大欖角機場多普勒天氣雷達能成功觀測到當天的水龍捲。
    圖一
    圖一   雷達波束方向、真實風速與徑向風速的關係。
    圖二
    圖二   一個氣旋式旋渦在雷達的東、南、西、北方向形成所對應的徑向風速模樣。藍 (紅)色代表風吹向雷達(吹離雷達)。 (來源: National Severe Storms Laboratory (NSSL) of the 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圖三
    圖三   相片顯示在2018年8月29日水龍捲接近汀九橋 (鳴謝Tobias Chan提供相片)。
    圖四
    圖四   天文台大欖角機場多普勒天氣雷達(紫色圓形)在2018年8月29日早上11時26分和11時31分,雷達掃描仰角為17.0°的平面位置顯示器的徑向風速圖像。紅圈顯示相反方向的風向 (藍色及紅色箭咀分別顯示風吹向及吹離雷達),表示空氣在旋轉中。
    參考資料:
    [1] NWS Training Portal – Radar & Applications Course (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Velocity Interpretation), NWS/NOAA
    [2] R. Brown & V, Wood, "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A Guide to Interpreting Doppler Velocity Patterns", NOAA/NSSL
    [3] 蘇志權, "天氣雷達圖像上出現的空洞及同心環", 香港天文台網站
    QR code